# 论文最终版
# 碎碎念
距离本科毕业答辩已经过去 11 天了,今天也把论文的最终版打印了出来,这也意味着我的本科毕设也彻底宣告完结了。先说说结果吧!在学院的 2024 届优秀本科毕业论文中,我占了一个院级优秀的名额(一共有 8 个校级优秀和 9 个院级优秀)。这样的成绩有点出乎我意料,因为对于我而言,整个毕设我感觉是比较糟糕的,只能说或许是因为我是强基班的,且答辩回答问题时也比较流畅,所有在本身就比较随意的评分标准中,我才拿到了院级优秀吧。
为什么说我觉得我的毕设整体是不太满意的?在说原因之前,我先来回顾一下这近 6 个月的毕设之旅吧。
开始着手毕设应该是始于去年的 11 月份。当时对实验室不太熟悉,加上当时的高等量子力学和高等原子分子物理两门课程的让我花费了大量的时间,所以很少去实验室的次数也比较少,基本上就是看一些武汉物理数学研究所的一些相关博士论文来学习离子阱囚禁体系的一些基础知识。还记得当时看到论文[1]的离子云态、多离子结晶态和单离子结晶态的图片时,也是十分期望自己在未来半年里也能够在实验室看到该景象。但事情并不会那么顺利,我们实验室的离子阱一直出现问题,反反复复拆开真空系统好几次,每次重新恢复真空系统就要 3 周左右的时间。直到我的毕设任务完结了之后,也就是在上周,我们的实验室才观测到离子云信号。要获得稳定存在的单离子结晶态估计还要几个月的时间,这个过程可远没有我论文中描述的那么轻松。
在高量与高原分两门课程结束后,我才把主要的精力放在学习离子阱平台上。在反反复复地看了好几篇博士、硕士论文以及几篇经典的 PRL 后,也算是从基础知识上入门了离子阱领域。本想着着即使在实验室没能进行实验,早点去武汉也能借用他们的仪器完成实验。但本计划着大四下半学期一开学就去,结果一直拖了一个多月直到 4 月初才出发武汉。结果去了那一个月回来答辩,我甚至连那边的离子阱平台都没仔细观摩超过 5 分钟,等我武汉实习彻底结束再写一篇碎碎念小小地吐槽一下吧!最后还是借了武汉那边 3 张离子的图片,靠着对几篇硕、博论文[1:1] [2] [3] [4] [5]的 “缝合魔改”,也算完成了论文的 “单离子的获取实验” 部分,尽没有任何数据就是了 (;′⌒`)。
完成初稿后,在提交的前一天交给了刘老师看。本以为不会有什么问题了,结果老师标红了一大片地方让我修改,还好提交时间延迟了,否则我还完成不了。论文初稿主要问题还是我的写作语言太过于口语化了。这不仅归咎与我本身极差的写作水平,也归结与我一直以来做笔记的习惯:用大白话把物理知识讲清楚。我一直以我这样的习惯感到优越,但现在看了它给我带来了十分严重的写作问题。下图我就随便截一段老师对我初稿的修改吧。其实我在写论文的时候还是尽量避免口语化的,但没想到的是,若不是老师标出来,我甚至都没感觉到我的语言居然这么的差!雾~~つ﹏⊂ 在这里还是十分感谢刘老师和大黄师兄帮我修改论文,这才使得我的最终版语言才不那么 “大白话”。
答辩过程比较顺利。本来在答辩之前我还是很紧张的,自己念了好几遍稿子。但不知为什么,当我答辩过程中我并没有感觉多紧张,或许是我对要说的东西还是比较熟悉的原因吧。
为什么我对我毕设结果不满意呢?
首先,我没能在实验室真正地完成单离子的捕获与优化,这篇论文的实验部分完全是我参考其他论文缝合出来的。尽管我论文中所描述的从离子云中获得单离子结晶体和优化附加微运动等步骤看起来很简单,但事实是,即使我们实验室已经成功获得了离子云,仍然需要几个月的时间完成激光稳频和程序编写等工作,才能进行下一步的实验。而我在撰写论文的过程中,理解完全就陷入那几篇参考的博士论文当中去了,没有深入了解实验的真正流程,也没有批判性地思考我一开始对单离子捕获与优化的理解是否存在偏差或错误。这使得我最终的论文只是表面地描述了实验的过程,而没有深入挖掘其中的问题。意识到这一点错误也是在完成毕设之后,这让我感到十分的遗憾。
其次,我几乎没有怎么参与实验过程。纵使实验平台一直出问题,没能探测到离子信号。但排查错误的过程也应该是一种实验过程,但我没能参与其中,几乎都是我师兄们干的。即使我参与了关于激光时序控制程序的编写,但最终这一部分也在我论文中删除了。由于几乎没有参与实验,所以才导致了直到论文完成时,我的理解也仅限于文字描述的层面。
好啦!我想也不要写太多自我批判的话啦! 虽然最终的结果不太让我满意,但正如我论文致谢中所说的,以这个课题作为我入门离子阱领域的第一步,至少让我感到很顺心,毕竟这些就是离子阱的基础原理嘛!不过,我也想小小地吐槽一下,老实说毕设没能很好地完成也不完全的是我的错对吧!实验室的师兄师姐加上我就有 9 个人,老实说,即使我想积极地参与实验也不知道该怎么做。老刘就一句师兄们干啥你就跟着干、跟着学,我就只能跟着他们像打下手般。其实我更希望能够给我安排个具体任务啥的,我自己完成了就好,不然就好像我每天在实验室没事找事一般。弄的我像一头热血小毛驴一般,我也不希望这样啊,为此我还受到不少的嘲笑咧... 有时候这还蛮令人难过的...
就这样吧!我的本科生涯就以这个不完美、不太令人满意的论文结尾吧!这篇论文就好像我的四年本科生涯的缩影,即使我也算是尽了八、九层的力了,但还是因为自己的思想上的问题导致结果不尽人意。但愿在接下来的生涯中,我还能保持着些许的热情吧!
王淼.(40)Ca + 离子全光囚禁的实验研究 [D]. 中国科学院大学 (中国科学院精密测量科学与技术创新研究院),2021.DOI:10.27602/d.cnki.gkwws.2021.000022. ↩︎ ↩︎
郭天。离子阱可调射频场的设计与优化 [D]. 中山大学,2022. ↩︎
管桦。激光冷却单个 Ca 离子的实验研究 [D]. 中国科学院武汉物理与数学研究所. ↩︎
舒华林.Paul 阱中单个~(40)Ca~+ 囚禁和激光冷却的实验研究 [D]. 中国科学院研究生院(武汉物理与数学研究所),2006. ↩︎
黄垚.(40)Ca + 离子光频标的实现及性能评估 [D]. 中国科学院研究生院(武汉物理与数学研究所),2012.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