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门课是我的导师推荐我选的,他说这门课会讲许多我们所做领域的基础。事实也的确如此。不仅学了激光冷却的知识,也在推导 振荡这一重要概念的过程中,使用了许多在高等量子力学课程中的计算方法。这样交互式地学习让我在这个过程中获得了许多愉悦感。
这门课前半学期是由一个外国教授教的,第一次体会全英授课的我是从头到尾完全听不懂的。但结合他黑板的推导和少到可怜的课件,以及 J. Foot 的 Atomic physics 书籍,在课下花费了大量的时间,还是把他所讲授的内容自认为弄懂了 左右。这一过程一度让我觉得这是大学以来学起来最吃力的一门课。剩下一些没弄懂的,或没去弄的,大部分都是冷原子相关的内容。我是弄离子阱的,虽然隔壁实验室就是搞冷原子的,但我还是自认为这些内容在近些时期内是用不到的,所以就稍微地偷了些懒。
后半学期换成了我们学院研究量子团队的一位很厉害的教授 罗乐 讲课。本以为换了个本国老师用中文讲课这样会轻松很多,但这位教授秉持着这样想法:“把这个领域几乎所有的知识带着学生浏览一遍,学生感兴趣就自己课下花大量时间自学”、“大学本就应该是学生自学的”、“老师在课上教不了学生多少东西”。所以他这半学期以来讲的内容巨多,但却似乎都不是很深入。我本来就是一个听课效率极其低下的人,拜他这些观念所赐,在他这半个学期以来所讲的巨多内容中,我应该只学会了 左右(也许还没这么多)。以前我一直自负的认为我老师讲课不如让我自己自学,如今我终于在这门课上被教训了:如果这些教授眼里,学生的自学应该做到在如此众多内容中,找到自己的侧重点与主线进行学习,那我以前天真地按照课本内容看下来的自学方法简直是笑话!
总的来说,这门课在我现在还处于研究入门阶段的确起到了很大的作用。在学习这门课的过程中,也的确让我看懂了许多论文的基础内容。但考虑到这门课还有如此丰富的内容我完全没有去了解过,笔记也仅仅是做到了第三章就草草完结了,这的确是种遗憾。如果我上课能够更加给点耐心,即使不能完全把所讲内容完全弄懂,仅仅是当成科普听过大概,或许我会有更加精彩的体验吧!看来以后还是得提供一下自己的专注度了,毕竟自己的听课效率这么底的原因就是专注度太差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