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等量子力学考完试后,打算一个星期后再回家,在这期间感觉有点闲来无事。本打算在实验室做毕设实验的,但那边的设备一直没能准备好。所以这几天坐在自习室里也不知道干什么,论文也不太想看。本想着要不学点物理内容 —— 例如量子光学或量子场论,但现阶段我还不知道这两门课对于我的研究有什么用途,自顾自开始学得话其实意义不大。思来想去,我决定开一个新坑 —— 机器学习。
机器学习这门东西其实在大三上时已经有课程专门讲过了,但那时我并没有太留心思来学,因为当时想的是自己因该也不会从事计算机的工作。但自此 3 个多月前逐渐地开始进入实验室,开始听组会以来,我越来越觉得 “不会从事计算机的工作” 的这个想法是多么的幼稚。这并不是说我以后会从事专门的计算机工作,例如程序员、或算法研究者等,而是说做物理实验也好,还是工程也罢,都离不开一定的计算机基础。特别是听了几次组会,有不少人是把机器学习利用在原子、离子物理实验研究上的。所以再一个多月前,“得系统地再学习一遍机器学习” 的想法就已经在我心中产生。这也是我为什么觉得开这一个新坑的原因。
虽说是打算 “系统地学习”,但这一次我并不打算想学固体物理、或高等量子力学这样仔细地学习。其一是因为毕竟没有考试;其二是因为这一次我打算换一种方式去学。之前学习物理,是抱着 “就算这些东西在以后的研究工作中没用,但留下物理概念、学好物理基础也是十分重要的” 这样的心态,以及保持着我对物理的 “好奇与兴趣” 去学习的,当然有有一些强迫症的原因在里面,所以才会去学得这么地仔细,笔记做得尽可能地详细和通俗(至少我做笔记时是从这两点要求出发的)。但这样的学习方式导致的后果就是需要大量的时间,可以说效率是不高的。所以这一次,我打算换一个方式去学习,不要太在意概念,以实用主义为主。这意味着,我在笔记的制作中,或许对定义啦、概念啦这类的阐述就只会简单地写一下,而注重的是自己去尝试写一些代码,实操一下。
硅谷有句名言:move fast and break things,意思是要快速的行动,不断突破。或许讲的更粗鲁一些就是:快速达到 60 分比竭尽全力达到 100 更重要。我想这句话就是我所应当去做到的。我过去的这段时间里,具体来说是几乎是大学以来,我每一次想去做某一件事,总感觉自己所具备的条件不够完美,或者计划还不够周全,就会担心失败,担心做不到 100 分,所以迟迟都不会行动。即使最后花了许多心思去完成,实际上的结果与花更少时间去做得相差不远,大多的时间都被我自己的精神内耗所浪费了。这就像小时候,每一次做一件事情之前,都喜欢暗示自己要尽可能做到完美,这样最大影响就是给自己不必要的压力,让自己迟迟不能开始行动。其实 100 分根本不重要,60 分才重要,因为 60 分至少让你有开始行动的动力。
所以这一次的笔记我不会再有 “精雕细琢每一句话” 的这种想法,甚至我不会再细究一些概念上的对错,这次的学习只是把整个框架搭建起来。以后的研究、工作中要是需要用到机器学习,我就有了这类知识的基础,那时再调研起来就不会显得太困难了。
我不知道这次笔记要多久才 “完结”,毕竟这次是没有考试的自我学习。那么现在开始,祝我好运吧!